創建資訊
如果您需要推廣您的商務,公司產品、網站、文章等資訊,歡迎您在此發佈資訊。您所發表的資訊如需日後修改更新,請在資訊首次發佈時設置自己的管理密碼,以後憑管理密碼進行修改。
《詩經》表現手法上分為賦、比、興三種。其中“賦”就是鋪敘直陳的手法,“比”即是打比方,“比喻”;“興”即是起興,“先言它物以引起吟詠之詞也”。賦、比、興與風、雅、頌合稱“六義”。
《詩經》全面地展示了我國西周至春秋中葉的社會生活,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奴隸社會從興盛到衰敗時期的歷史面貌。其中有些詩,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等,是周部族起源、發展和立國的歷史敘事詩;有些詩,如《魏風·碩鼠》、《魏風·伐檀》等,以冷嘲熱諷的筆調形象地揭示出奴隸主貪婪成性、不勞而獲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聲和對理想生活的向往,顯示了奴隸制崩潰時期奴隸們的覺醒;有些詩,如《小雅·何草不黃》、《豳風·東山》、《唐風·鴇羽》、《小雅·采薇》等寫征夫思家戀土和對戰爭的哀怨;《王風·君子于役 》、《衛風·伯兮》等表現了思婦對征人的懷念。它們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時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戰爭徭役給人 民帶來的無窮痛苦和災難。有些詩,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畫了婦女們采集車前子的勞動過程;《豳風·七月》記敘了奴隸一年四季的勞動生活;《小雅·無羊》反映了奴隸們的牧羊生活還有不少詩表現了青年男女的愛情生活,如《秦風·兼葭》表現了男女之間夢幻般的追求;《鄭風·溱洧》、《邶風·靜女》表現了男女之間戲謔的歡會;《王風·采葛》表現了男女之間痛苦的相思;《衛風·木瓜》、《召南·摽有梅 》表現了男女相戀時的相互饋贈;《庸風·柏舟》、《鄭風·將仲子》則反映了家長的干涉和社會輿論給青年男女帶來的痛苦;另如《邶風·谷風》、《衛風·氓》還抒寫了棄婦的哀怨,憤怒譴責了男子的忘恩負義,反映了當時婦女的悲慘命運。
2、《楚辭》
“楚辭”之名首見于《史記·酷吏列傳》。可見至遲在漢代前期已有這一名稱。其本義,當是泛指楚地的歌辭,以后才成為專稱,指以戰國時楚國屈原的創作為代表的新詩體。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承襲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匯編成集,計十六篇,定名為《楚辭》。由于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所以楚辭又被稱為“騷”或“騷體”。
《楚辭》是繼《詩經》以后,對我國文學具有深遠影響的一部詩歌總集,也是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和騷體類文章的總集。《楚辭》運用楚地(今湖南、湖北、安徽西部一帶)的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黃伯思所說,“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東觀余論》),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襲屈賦的形式,感情奔放,想象奇特。與《詩經》古樸的四言體詩相比,楚辭的句式較活潑,句中有時使用楚國方言,在節奏和韻律上獨具特色,更適合表現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幼兒國學http://www.5ixgx.com 《文選》
南朝梁代蕭統編選,亦稱《昭明文選》,是我國現存至早的詩文總集,共30卷,選編先秦至梁作家130家,上起先秦的子夏(《文選》所署《毛詩序》的作者)﹑屈原,下迄梁代的陸倕,在世作家不予收錄。詩、文、賦等各體文章700余篇,分為賦﹑詩﹑騷﹑七﹑詔﹑冊﹑令﹑教等38小類。其中賦﹑詩所占比重至多。又按內容將詩分為補亡﹑述德﹑勸勵等23門,賦分為京都﹑郊祀﹑耕籍等15門。這樣的分類體現了蕭統對古代文學發展﹑尤其是對文體分類及源流的理論觀點,反映了文體辨析在當時已經進入了非常細致的階段。但由于分類過于碎雜,因而也遭到后世一些學者如章學誠﹑俞樾等人的批評。
《文選》的選錄標準則以“詞人才子”的名篇為主,以“文為本”(《文選序》)。因此,凡“姬公之籍,孔父之書”、“老莊之作,管孟之流”、“謀夫之話,辯士之端”、“記事之史,系年之書”等后來習稱為經﹑史﹑子的著作一律不選。但是史傳中的贊論序述部分卻予收錄。這一選錄標準的著重點顯然不在思想內容而在于講究辭藻華美﹑聲律和諧以及對偶﹑用事切當這樣的藝術形式,但它為文學劃定了范疇,與經史子類別劃清了界限,在目錄學上有一定的貢獻,對文學的獨立發展有促進作用。
這部詩文總集僅僅用30卷的篇幅,就大體上包羅了先秦至梁代初葉的重要作品,反映了各種文體發展的輪廓,為后人研究這七﹑八百年的文學史保存了重要的資料。由于《文選》本身所具有的優點,比起同類型的其它詩文總集來,其影響遠為深廣。唐代以詩賦取士,唐代文學又和六朝文學具有密切的繼承關系,因而《文選》就成為人們學習詩賦的一種至適當的范本,甚至與經傳并列。宋初承唐代制度,亦以詩賦取士,《文選》仍然是士人的必讀書,甚至有“《文選》爛,秀才半”的諺語(陸游《老學庵筆記》)。王安石當國,以新經學取士,此后《文選》才不再成為士人的課本。然而作為一部文學作品的精粹選本,其歷史價值和資料價值則依然不廢,以致形成一門研究學科“選學”。
蕭統(501~531)字德施,梁武帝蕭衍長子。天監元年(502)立為皇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謚號昭明。故后人也習稱《文選》為《昭明文選》。
4、《古詩紀》
先秦至隋詩歌總集又稱《詩紀》,明代馮惟訥編。一百五十六卷。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成書。
《古詩紀》是現存至早的一部專門搜集唐之前詩歌的總集,分前集、正集、外集、別集四部分。前集十卷收先秦古逸詩,分歌、謠、雜辭、詩、逸詩等十三體,所錄詩皆注明出處及寫作背景;正集一百三十卷,收錄漢魏至隋詩歌,都按朝代順序編排,每個朝代以帝王、諸家、爵里無考者、方外、閨秀、無名氏的順序排列,諸家以時代順序排列, 每個朝代的民歌樂府則列于本朝至后;外集四卷收錄古小說、筆記中的仙鬼之詩;別集十二卷,收錄與本書有關的詩歌評論和一卷志異,收錄了一二韻語不能成篇的殘句。不可確考年代的作家與詩歌附錄于末。每個作家作品以先樂府次四、五、六、七言詩歌的順序排列。只有幾篇作品的,不盡按例。《詩經》、《楚辭》做為整體未選入。《詩紀》至突出特點就是全,上古至隋朝的詩歌幾乎全備于本書,溯詩之源,無需他求。明張溥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本書就是三本主要參考書之一,近人丁福保編《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即以本書為藍本。由于卷帙浩繁,書中難免有真偽錯雜,抵牾舛漏之處。清馮舒有《詩紀匡謬》一卷,訂正本書缺失,較詳實精核。
版本有馮惟訥原刻本,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甄敬刻本,明萬歷間吳管、謝陛、陸弼、俞笨刻本。有目錄三十六卷,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馮珣關中重刻本。《詩紀匡謬》有知不足齋本。 馮惟訥(1512~1572)字汝言,號少洲。山東臨朐人。嘉靖年間進士,官至江西左布政使,以光祿卿的身份離職。擅長詩文,曾纂集書籍多種,著有《馮光祿集》。 裁》、《古詩源》等廣泛流傳,影響很大。
本站集合了各大行業網站的推廣力量,能定位準確地把目標流量帶到您的網站。
第壹步: 請把“文字連接”或“圖標鏈接”的HTML代碼復制後粘貼到您提交的頂級域名網站首頁顯著位置:
文字連接HTML代碼
圖標連接HTML代碼
文字連接效果:
孫悟空
圖標連接效果:
第二步: 點擊這裏 ,重新提交您的網站,友情連接交換即可自動完成。
本站連接系統具有動態“智能自動監測連接”功能,只要您的站能提交成功,即可通過本站快審並在相關搜索結果頁面及分類目錄、資訊庫、名片庫 等多處顯示 [友] 或 [盟] 連接標識。如果您有任何問題或需要幫助,可通過意見反饋留言聯系,管理員通常會在24小時內給您處理/答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