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一市民收藏兩千餘件月餅“模子”
新華網天津9月29日電(記者帥安甯、週潤健)54歲的天津市民王來華至得意的收藏是月餅“模子”。從明代嘉靖年間的模具到如今至新的式樣,王來華的收藏已經超過瞭2000件。
雖然月餅模子在盛行時曾經是“戶戶必備”,但王來華收藏的卻不僅僅是一個個簡單的手工器具,更像是一件件工藝精美的藝術品。從木質、陶質、瓷質,到魚形、葫蘆形、寶塔形,小的如指甲般大小,大的內徑則有40餘厘米。
談起這些寶貝,王來華如數傢珍:紋飾爲石榴的,取“榴開百子”,多子多孫之意;刻有烏龜的,往往出自福建、廣東一帶,源自當地的“龜壽文化”;刻有五隻蝙蝠,並把一個“壽”字圍在中央,有“五福捧壽”的寓意。
據王來華介紹,明清以來各類木雕製品是“有圖就有意”“有意必吉祥”。因此,這些月餅模子,雖然地域有別、紋飾各異,卻共同寄託著老百姓對福壽康甯、納降祈福、消災避難和多子多孫的企盼,承載著中華民族傳統的吉祥文化。
這些橫跨400餘年的月餅模具也是時代變遷的記錄者。“共和”“解放”“保傢衛國”“人民公社好”等字刻讓人們似乎穿越到瞭以往的年代。王來華感歎道,這些集手工藝術、民族文化、時代特徵爲一體的模具如今正離我們漸行漸遠。
他拿出一個印著“五仁”二字的模子告訴記者,這是上世紀九十年代至後一批木質的月餅模具,模具柄部已經是車床加工的結果瞭。而現在的模具早已被大機器、流水化作業所取代,手工雕刻更是不可能回歸。
現在中國已經有三個地區的糕餅模具製作技藝成功申請瞭非物質文化遺産,但是在王來華看來這遠遠不夠。“放眼望去,全國有那麼多的省份,都有糕餅模具,它們是一個整體,所以模具本身就應該成爲一種物質文化遺産來進行保護,並非隻是技藝。”王來華說。
16年,跨越十幾個省市的搜尋和收藏經曆,讓王來華對這些月餅模具的保存與傳承有著很深的期望和擔憂。
他說,現在金屬模具、塑料模具大行其道,迅速取代瞭老式木製糕餅模長達幾百年的桶治地位。(綠色食品:http://www.greenfoodmh.com/)曾經生産糕餅模盛極一時的廣東佛山如今隻剩下瞭一傢很小的老店還在勉強維持。
王來華擔心,如果不珍惜這些傳統手工藝品,就會像馮驥才先生擔憂的那樣:民間文化始終處於自生自滅狀態,沒有人關心,不搶救就真的會消失。